協(xié)會資訊
Association News
協(xié)會公告
協(xié)會動態(tài)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是:首頁 > 協(xié)會資訊 > 協(xié)會動態(tài) >
震驚世界樂壇的華人指揮家張培豫(下)
震驚世界樂壇的華人指揮家張培豫
來源:央視國際
祖籍河南的張培豫隨父母遷居臺灣彰化縣,但是除了學校音樂課以外,張培豫從沒聽過古典音樂,興趣也僅限于唱歌跳舞。“我們住的地方就是鄉(xiāng)村,院子前面就是一片稻田。小時候經(jīng)常在一年兩次收割稻子的時候去撿稻子,一些跟鄉(xiāng)下孩子做過的事情我們都做過,包括去池塘去釣魚,去小溪里面釣青蛙。同學們的父母大部分是農(nóng)民,田園氣息很濃厚純樸,生活也比較清貧一點,是一種田園里的自然感覺。”
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感覺,特別喜歡唱歌跳舞,沒有人的時候我放開嗓門唱歌。小學一二年級時學校有音樂課,我對音樂課特別感興趣,老師教唱我特別來勁,而且唱得特別好。”在剛剛接觸音樂的時候,張培豫幸運地碰到一個年輕的音樂老師,他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小女孩在音樂上這么出色,就跟她母親建議讓張培豫學習樂器。“這個老師年輕就過世了,我特別特別懷念他;沒有他,我可能不會走上音樂的路。老師那時候教彈風琴,我們把學校一架封存已久的鋼琴打開蓋子把蜘蛛網(wǎng)掃凈,那個破鋼琴的琴鍵都黃了,有的白鍵都掉了,而且聲音好多都是金屬鐵絲聲,而那個時候父母并不認為學音樂跟功課是并重的。這位啟蒙老師我一直印象很深,尤其是他彈琴那種投入的神態(tài),我一直到現(xiàn)在還記著他的樣子——他戴著一幅眼鏡,長得也非常的白凈秀氣,他彈琴非常投入,我記得他彈得我最喜歡一首就是《埃及進行曲》,我還從他那兒接觸了西洋的古典音樂和很多鋼琴名曲,比如《致艾麗斯》和一些莫扎特的小奏鳴曲,后來是貝多芬和巴赫、海頓。我覺得古典音樂很讓我很喜歡它,讓我心里面得到非常寧靜,當時很小就懂得去欣賞它,非常喜歡它。
張培豫在維也納時就認識了祖賓·梅塔,梅塔曾經(jīng)去學校做大師班、開音樂會,張培豫都會去拜訪他,畢業(yè)以后還曾經(jīng)去請教他。“他那時候鼓勵我說,你先回到你們國家去,先去吸收一些經(jīng)驗,如果你愿意的話你可以到意大利來,你可以當我的助理來學習意大利歌劇。所以,我那時候提出申請的目標就是意大利,目標就是學習意大利歌劇。”到了意大利以后,確實讓張培豫又吸收了另外一種文化,那里是奠定她日后進入歐洲舞臺的基礎(chǔ)。“我擔任梅塔助理的時候舉行了一次音樂會,梅塔到現(xiàn)場去看了,然后自發(fā)地為我寫了一封信,他說:‘看看能不能對你有一點幫助吧!’——等于由他來證實一下我的能力,我很感激他,這么一個大師他也能想得很細,而且他也能理解作為一個女性指揮的艱苦。”張培豫1997年帶著上海廣播交響樂團到歐洲去演出,到法國、瑞士、意大利演了十場:“我當時深深感受到歐洲對中國的交響樂還是非常不了解,對中國指揮之所以不了解。因此,我心里面又引起一個更大的想法,就是希望能夠帶一批中國交響樂團來歐洲,讓歐洲人來看看中國的樂隊,以及我親自指揮出來的音樂究竟是什么樣子。
”
另一個對張培豫比較鼓勵的大師是瑞德夫巴沙爾,他是張培豫去參加一次指揮比賽認識的。那次指揮比賽也是因為女性的關(guān)系,她不得進入前三名,后來身為主審的他主動告訴張培豫她未能入選的原因。“本來我其實還是有希望的,但最后一輪我是第四名不能進去。那一天在發(fā)表名次的時候,評審開會開的很晚,主要就是在討論我,后來這個指揮出來跟我說:‘你把這場比賽忘了,你明天幾點鐘到我住的地方來,我有話跟你說。’我當然是很失望,第二天我去拜訪他的時候,大師告訴我:‘他說你的成績呢我給你打第一名,也有幾位跟我一樣看法,但是大部分呢都是不愿意女性你進去。’就真的是這樣一個事實,我都不敢相信。那時候,這個大師就鼓勵我繼續(xù)往前走,就照我這樣走就很好。他給我留了電話和地址,他也表示愿意給我上課。直到現(xiàn)在我也一直跟他保持聯(lián)絡,我現(xiàn)在瑞士的住址住的離他也很近。”
已加入奧地利籍的張培豫十多年來始終以一襲黑色衣褲示人,登臺演出時如此、接受采訪時如此、私人生活中亦是如此,如此中型裝扮并非是她一味扮酷,而是不得已而為之。張培豫說:“我是特別穿黑色的,我覺得燕尾服好像是傳統(tǒng)指揮穿的服裝,正式場合演奏員也是燕尾服。雖然我是女性,但希望在形象上還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感覺。另外我很喜歡燕尾服,我覺得穿起來特別帥氣,所以就一直都是穿這樣一身去指揮。”音樂指揮的領(lǐng)域基本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男性領(lǐng)域,幾乎在這個領(lǐng)域里不容納女性色彩,穿著花裙子去做交響樂的指揮就顯得比較不莊重。在歐洲樂壇游歷的日子里,張培豫想盡辦法去克服由于女性身份帶來的不信任:“其實外國人也不一定都喜歡你這樣,但是我自己覺得某種意義上好像必須要武裝自己,這其實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想法,我一直到現(xiàn)在都覺得不見得很好,但是武裝自己讓人覺得你很堅強,覺得你不是弱者。其實最主要還是要把音樂會開得很好,口碑或樂評可以為你帶來下一次的機會。其實我自己一直還在思考這個問題,怎樣讓人都能接受的:你是女人又是很好的指揮,而不是用一種外在的威嚴或剛性來讓人意識到這才是指揮。”
40歲時,張培豫聽到瑞士盧森恩歌劇院在招考一個首席指揮,那時候就已經(jīng)快截止日了,她請經(jīng)紀人把資料寄去了。“我覺得我的能力是可以的,但是我的顧慮是會不會因為我是女性又被刷掉——惟一的顧慮就是我是女性,這和自己能力是沒有問題。當時離考核只有兩周時間,而且這出歌劇我之前還真沒接觸過,那天指揮結(jié)束以后樂隊、歌手全體都在臺上鼓掌,但是我還是沒有信心是不是被選上了。一周以后院長給我打電話,約我和美國的一個男指揮再去面試一次。聊完了以后又大概過了個把禮拜,終于有一天院長給我打電話說:‘我們決定錄用你了,希望你什么時候來簽約一下。’我那個時候真是百感交集,畢業(yè)之后經(jīng)過了十年又十年,才達到了自己心里想要的那個位置,這個是比較傳統(tǒng)的一條路線,歐洲所有的指揮都是從劇院做起。我只是覺得有點晚,雖然奮斗的路程比別人長了一些,但是還是欣然地去擔任了這個工作。”
華裔女指揮家張培豫
張培豫出生在臺灣彰化縣的一個小山村里,從小顯露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,她聽過的曲子總能過耳不忘,并且還能演奏出來。一位從臺北回鄉(xiāng)任教的老師發(fā)現(xiàn)了她,開始免費教她學習風琴,這便成了她走上音樂之路的開端。到了上中學的時候,張培豫已經(jīng)會彈鋼琴了,從臺中師專畢業(yè)以后,張培豫便回鄉(xiāng)當了一名鄉(xiāng)村女教師。她憑著自己的韌性和耐性讓一個鄉(xiāng)村小學的合唱團連續(xù)3年獲得了臺灣中部小學合唱比賽的冠軍。于是張培豫的人生里出現(xiàn)了一個新的奮斗目示——當職業(yè)指揮。張培豫帶著她的夢想只身去了她一生中最向往的地方———音樂之都維也納。在那里她大著膽子報考了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,經(jīng)過了一路過關(guān)斬將,她從二三百名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學院的考生中脫穎而出,成了那一屆的指揮專業(yè)里惟一被錄取的一個東方人。
1989年、1990年她分別以優(yōu)異的成績獲得奧地利國家指揮家及合唱指揮家博士文憑。1994年榮獲美國探格烏音樂節(jié)小澤征爾獎,1997年榮獲巴黎市長頒贈的“紅寶石勛章”,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。1999年獲聘瑞士盧塞恩歌劇院首席指揮至今。
她被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·梅塔稱為“與生俱來的指揮家”。
張培豫大氣磅礴而又嚴謹細膩、深刻熱情的指揮風格,近年來在歐洲樂壇深受好評。先後與歐洲德國、法國、瑞士、意大利、烏克蘭、捷克,以及加拿大的二十餘個重要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合作,張培豫自1992年起為了普及交響樂,多次千里迢迢來到國內(nèi),至今已先後與北京﹐天津﹐西安﹐武漢﹐濟南﹐沈陽﹐哈爾濱﹐昆明﹐新疆﹐內(nèi)蒙﹐河南,江蘇,南京,上海等二十二個樂團成功的合作過。
1997年她為使世界樂壇對中國的交響樂水平有新的認知﹐獨立經(jīng)過兩年運籌,爭取來一筆演出費用,率領(lǐng)上海廣播交響樂團赴歐洲法國﹐瑞士﹐意大利等三國做了為期四星期演出九場極轟動的音樂會,載譽巴黎夏特雷國家劇院,普里耶爾廳,瑞士日內(nèi)瓦維多利亞、意大利米蘭等著名音樂廳,每場的觀眾都超過了2000人,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,法國歐洲日報曾以“中國藝術(shù)家在巴黎的卓越表現(xiàn),為張培豫的桀出成就喝彩”一文中為社論標題(1997.12.9),報導她契而不舍的感人精神事跡,她的成就為中國指揮家寫下了歷史性記錄,并為兩岸及國際交響樂文化交流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史頁。為此她榮獲巴黎市長頒贈朱紅熏章(Order“RoterJuwel“),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。
祖籍河南的張培豫隨父母遷居臺灣彰化縣,但是除了學校音樂課以外,張培豫從沒聽過古典音樂,興趣也僅限于唱歌跳舞。“我們住的地方就是鄉(xiāng)村,院子前面就是一片稻田。小時候經(jīng)常在一年兩次收割稻子的時候去撿稻子,一些跟鄉(xiāng)下孩子做過的事情我們都做過,包括去池塘去釣魚,去小溪里面釣青蛙。同學們的父母大部分是農(nóng)民,田園氣息很濃厚純樸,生活也比較清貧一點,是一種田園里的自然感覺。”
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感覺,特別喜歡唱歌跳舞,沒有人的時候我放開嗓門唱歌。小學一二年級時學校有音樂課,我對音樂課特別感興趣,老師教唱我特別來勁,而且唱得特別好。”在剛剛接觸音樂的時候,張培豫幸運地碰到一個年輕的音樂老師,他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小女孩在音樂上這么出色,就跟她母親建議讓張培豫學習樂器。“這個老師年輕就過世了,我特別特別懷念他;沒有他,我可能不會走上音樂的路。老師那時候教彈風琴,我們把學校一架封存已久的鋼琴打開蓋子把蜘蛛網(wǎng)掃凈,那個破鋼琴的琴鍵都黃了,有的白鍵都掉了,而且聲音好多都是金屬鐵絲聲,而那個時候父母并不認為學音樂跟功課是并重的。這位啟蒙老師我一直印象很深,尤其是他彈琴那種投入的神態(tài),我一直到現(xiàn)在還記著他的樣子——他戴著一幅眼鏡,長得也非常的白凈秀氣,他彈琴非常投入,我記得他彈得我最喜歡一首就是《埃及進行曲》,我還從他那兒接觸了西洋的古典音樂和很多鋼琴名曲,比如《致艾麗斯》和一些莫扎特的小奏鳴曲,后來是貝多芬和巴赫、海頓。我覺得古典音樂很讓我很喜歡它,讓我心里面得到非常寧靜,當時很小就懂得去欣賞它,非常喜歡它。
張培豫在維也納時就認識了祖賓·梅塔,梅塔曾經(jīng)去學校做大師班、開音樂會,張培豫都會去拜訪他,畢業(yè)以后還曾經(jīng)去請教他。“他那時候鼓勵我說,你先回到你們國家去,先去吸收一些經(jīng)驗,如果你愿意的話你可以到意大利來,你可以當我的助理來學習意大利歌劇。所以,我那時候提出申請的目標就是意大利,目標就是學習意大利歌劇。”到了意大利以后,確實讓張培豫又吸收了另外一種文化,那里是奠定她日后進入歐洲舞臺的基礎(chǔ)。“我擔任梅塔助理的時候舉行了一次音樂會,梅塔到現(xiàn)場去看了,然后自發(fā)地為我寫了一封信,他說:‘看看能不能對你有一點幫助吧!’——等于由他來證實一下我的能力,我很感激他,這么一個大師他也能想得很細,而且他也能理解作為一個女性指揮的艱苦。”張培豫1997年帶著上海廣播交響樂團到歐洲去演出,到法國、瑞士、意大利演了十場:“我當時深深感受到歐洲對中國的交響樂還是非常不了解,對中國指揮之所以不了解。因此,我心里面又引起一個更大的想法,就是希望能夠帶一批中國交響樂團來歐洲,讓歐洲人來看看中國的樂隊,以及我親自指揮出來的音樂究竟是什么樣子。
”
已加入奧地利籍的張培豫十多年來始終以一襲黑色衣褲示人,登臺演出時如此、接受采訪時如此、私人生活中亦是如此,如此中型裝扮并非是她一味扮酷,而是不得已而為之。張培豫說:“我是特別穿黑色的,我覺得燕尾服好像是傳統(tǒng)指揮穿的服裝,正式場合演奏員也是燕尾服。雖然我是女性,但希望在形象上還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感覺。另外我很喜歡燕尾服,我覺得穿起來特別帥氣,所以就一直都是穿這樣一身去指揮。”音樂指揮的領(lǐng)域基本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男性領(lǐng)域,幾乎在這個領(lǐng)域里不容納女性色彩,穿著花裙子去做交響樂的指揮就顯得比較不莊重。在歐洲樂壇游歷的日子里,張培豫想盡辦法去克服由于女性身份帶來的不信任:“其實外國人也不一定都喜歡你這樣,但是我自己覺得某種意義上好像必須要武裝自己,這其實這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想法,我一直到現(xiàn)在都覺得不見得很好,但是武裝自己讓人覺得你很堅強,覺得你不是弱者。其實最主要還是要把音樂會開得很好,口碑或樂評可以為你帶來下一次的機會。其實我自己一直還在思考這個問題,怎樣讓人都能接受的:你是女人又是很好的指揮,而不是用一種外在的威嚴或剛性來讓人意識到這才是指揮。”
40歲時,張培豫聽到瑞士盧森恩歌劇院在招考一個首席指揮,那時候就已經(jīng)快截止日了,她請經(jīng)紀人把資料寄去了。“我覺得我的能力是可以的,但是我的顧慮是會不會因為我是女性又被刷掉——惟一的顧慮就是我是女性,這和自己能力是沒有問題。當時離考核只有兩周時間,而且這出歌劇我之前還真沒接觸過,那天指揮結(jié)束以后樂隊、歌手全體都在臺上鼓掌,但是我還是沒有信心是不是被選上了。一周以后院長給我打電話,約我和美國的一個男指揮再去面試一次。聊完了以后又大概過了個把禮拜,終于有一天院長給我打電話說:‘我們決定錄用你了,希望你什么時候來簽約一下。’我那個時候真是百感交集,畢業(yè)之后經(jīng)過了十年又十年,才達到了自己心里想要的那個位置,這個是比較傳統(tǒng)的一條路線,歐洲所有的指揮都是從劇院做起。我只是覺得有點晚,雖然奮斗的路程比別人長了一些,但是還是欣然地去擔任了這個工作。”
華裔女指揮家張培豫
張培豫出生在臺灣彰化縣的一個小山村里,從小顯露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,她聽過的曲子總能過耳不忘,并且還能演奏出來。一位從臺北回鄉(xiāng)任教的老師發(fā)現(xiàn)了她,開始免費教她學習風琴,這便成了她走上音樂之路的開端。到了上中學的時候,張培豫已經(jīng)會彈鋼琴了,從臺中師專畢業(yè)以后,張培豫便回鄉(xiāng)當了一名鄉(xiāng)村女教師。她憑著自己的韌性和耐性讓一個鄉(xiāng)村小學的合唱團連續(xù)3年獲得了臺灣中部小學合唱比賽的冠軍。于是張培豫的人生里出現(xiàn)了一個新的奮斗目示——當職業(yè)指揮。張培豫帶著她的夢想只身去了她一生中最向往的地方———音樂之都維也納。在那里她大著膽子報考了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,經(jīng)過了一路過關(guān)斬將,她從二三百名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學院的考生中脫穎而出,成了那一屆的指揮專業(yè)里惟一被錄取的一個東方人。
1989年、1990年她分別以優(yōu)異的成績獲得奧地利國家指揮家及合唱指揮家博士文憑。1994年榮獲美國探格烏音樂節(jié)小澤征爾獎,1997年榮獲巴黎市長頒贈的“紅寶石勛章”,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。1999年獲聘瑞士盧塞恩歌劇院首席指揮至今。
她被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·梅塔稱為“與生俱來的指揮家”。
張培豫大氣磅礴而又嚴謹細膩、深刻熱情的指揮風格,近年來在歐洲樂壇深受好評。先後與歐洲德國、法國、瑞士、意大利、烏克蘭、捷克,以及加拿大的二十餘個重要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合作,張培豫自1992年起為了普及交響樂,多次千里迢迢來到國內(nèi),至今已先後與北京﹐天津﹐西安﹐武漢﹐濟南﹐沈陽﹐哈爾濱﹐昆明﹐新疆﹐內(nèi)蒙﹐河南,江蘇,南京,上海等二十二個樂團成功的合作過。
1997年她為使世界樂壇對中國的交響樂水平有新的認知﹐獨立經(jīng)過兩年運籌,爭取來一筆演出費用,率領(lǐng)上海廣播交響樂團赴歐洲法國﹐瑞士﹐意大利等三國做了為期四星期演出九場極轟動的音樂會,載譽巴黎夏特雷國家劇院,普里耶爾廳,瑞士日內(nèi)瓦維多利亞、意大利米蘭等著名音樂廳,每場的觀眾都超過了2000人,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,法國歐洲日報曾以“中國藝術(shù)家在巴黎的卓越表現(xiàn),為張培豫的桀出成就喝彩”一文中為社論標題(1997.12.9),報導她契而不舍的感人精神事跡,她的成就為中國指揮家寫下了歷史性記錄,并為兩岸及國際交響樂文化交流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史頁。為此她榮獲巴黎市長頒贈朱紅熏章(Order“RoterJuwel“),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。